• 网站支持IPv6
您现在的位置 :
余 氏
  • 2017-12-19 01:22:22
  • 来源: 台山政府网
  • 发布机构:台山政府网
  • 【字体:    

余氏之始祖究在何方?据查阅余氏源流史籍及有关资料,得知有多种说法:①说是文王苗裔由余有功于国,声名大振,卒后,子孙遂以祖名为姓,此乃余氏之始(见《余绍贤堂族谱》及有关余氏源流史料)。②说是大禹三子空又名罕,被封为余渡王,子孙后来就以余为姓氏。又说是大禹之裔孙少康之庶子无余,被封为越王,子孙又称余氏。(见《1975~1978年香港余氏宗亲会会刊》转载台北市中华电台播讲百家姓之介绍)。③说泰国、美国纽约、马来西亚、台湾基隆市均成立有徐、余、涂、佘等姓宗亲总会,说徐、余、涂、佘同出一家(见1980年出版之《旅泰徐氏宗亲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》)。
综合以上种种说法,我们可以肯定余氏出于黄帝一支血统源流。但究竟何种说法才对?对于“余氏源于大禹”和“徐、余、涂、佘同出一家”之说法,因我孤陋寡闻,又缺多量典籍查究,更没有条件到台湾各地实地查考,未克说明其所以然,故暂且不能否定,有待贤人文士加以阐明揭示。笔者认为,说由余是余氏之始,说来有理,并有史料根据。比如欧阳修撰之《襄公余靖墓志铭》内赞襄公“自少博学强记,举凡历代史记……无所不通。”可见襄公之博学多才,为史学专家,对余氏之源流,他自己撰写之《下邳余氏世谱序》内有一段文章说“按余氏之先世,出自黄帝之子玄嚣,又三世至弃,后三十世有苗裔曰由余,由余卒,其后世子孙以王父为氏,乃姓余也,此余族之始也。又据《姓氏寻源》也说余姓是秦由余之后(见辞源和康熙字典)。由此而知之,寅公后代子孙皆源于秦由余,即是说来源于文王,可以肯定无疑。故现以《余绍贤堂族谱》为主要依据,以源流广东、台山为主脉,简谈余氏之起源、蕃衍、史绩及名人。

一、余氏之起源及蕃衍
余氏之先世,出自姬姓之后,黄帝轩辕氏之流裔也。
黄帝之子玄嚣,又三世至弃,掌后稷之官有功。封为有邰诸侯,自弃十六世,至文王昌、武王发、成王诵,封同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圩,曰唐侯。叔虞卒,子燮立,因唐有晋水,改国曰晋,是为晋侯。时晋公族有由余者,叔虞之二十世孙也。以国家多难,末族难挽,不忍目击,乃去晋,游戎。戎王以为佐,国日富强。襄王二十六年乙未(公元前626年),戎王使由余觇秦,穆公知其贤,数使人间要由余去戎归秦。秦穆公以客礼待之,徐访以伐戎之策,穆公三十七年遂伐戎,益国十二,辟地千里,遂霸西戎。天子使吕公往贺,赐秦以金鼓,命为西方诸侯伯。时周襄王二十九年戊戌也(公元前623年)。由余卒,其子孙遂以王父字为氏,乃姓余也。此余族开姓之始,发祥地为下邳郡(即今江苏省邳县),此余姓下邳郡之所由来也。
其后,至唐开元八年(公元740年),有余钦为大学博士,居歙之休宁(今属安徽)。历五世而至寅公,析居福建泉州府同安县新安村。唐僖宗时(公元874—888),因黄巢之乱,徙居邵武之光泽(今福建)。寅公生三子,长子曰从,避五季寇乱,迁居广东韶州曲江拔萃坊。次子曰咸,迁江西南昌。三子曰衮,迁浙江钱塘。从公之长子曰荣,荣之长子曰庆,庆公之长子曰靖。从此,后世子孙奉祀余靖为始祖第一世,并视韶州为始祖发祥地。
一世祖靖公(公元1000~1064),世居广东韶州府曲江县拔萃坊。生三子六女,三子分别以天地人为字派。长子伯庄公(天字派余XX堂),次子仲荀公(地字派余象贤堂),三子叔英公(人字派余绍贤堂)。长女适方员外郎思愈,次女适屯田员外郎孙邵,三女适宿州观察使周熊,四女适秘书郎章淳裕,五女适越州上虞县主簿张元惇,六女当时尚幼。
二世祖伯庄公(天字派余XX堂),早卒,生子嗣光。其子孙分居潮惠两府者,宗枝蕃衍,以饶平为巨族。江西余秋山是伯庄公之裔孙。
二世祖仲荀公(地字派余象贤堂),生三子,长子嗣隆,生子元寿,自韶州曲江迁往湖广(湖北省)鄂州,其后有迁居新会、开平及台山儒林里人字股各村及台山桂水、三合等地。次子嗣昌,生有七子:偕、俣、份、仁、倬、侃、俨,自韶州曲江迁往东莞等地。三子嗣功,生子元吉(居处未详)。
二世祖叔英公(人字派余绍贤堂),生四子,长子嗣立,生子元桂,子孙分居开平、恩平、台山、阳江、阳春、新会、中山、肇庆、南海、梧州等地,次子嗣京,生三子:元桢、侻、傲(世居韶州曲江)。三子嗣祖,生子远明,子孙世居潮州府城。四子嗣襄,生子攀龙,自韶州曲江迁南海西樵江边乡,子孙蕃衍。
三世祖嗣京公,乃叔英公之次子,嗣京公之长子四世祖元桢公生夐公,五世祖夐公生巩公,六世祖巩公生意公,七世祖意公生陵岩公,八世祖陵岩公生师箕公。以上历代世居韶州曲江。
九世祖师箕公,生五子,长汉老、次唐老、三国老、四椿老(早卒)、五季老。于宋理宗绍定元年戊子(公元1228),时师箕公46岁,由韶州曲江携五子迁居古冈州(即今台、开、恩、新、鹤五邑地方),定居新会华萼荷塘乡。后来子孙蕃衍,又有分居南海西樵、顺德、中山、东莞、番禺、肇庆、新兴、阳江、博罗、潮州及广西、云南、湖北等地。师箕公之五子,先后并排合葬在新会荷塘南村附近,名叫“五老坟”,喝作“岭上峨眉形”。民国十二年(1923年)重修。1996年,香港余氏宗亲会和余风采五堂会合捐15万港元,又重修一新。有史以来,各地余氏经常组织宗亲到此祭扫祖墓,如今,荷塘南村成为各地宗亲联谊活动之中心。
从十世祖汉老公开枝,是五邑地方,特别是台山余氏开大族之源。汉老公生四子:长子谦翁,子孙分居台山儒林里人字股各村,及台山那旺、南坑、广海、冲蒌、台城、白沙、上川、四九,也有开平、新会、鹤山、阳江、阳春、高要、中山、广西等地。次子谓翁,迁居顺德黄连(生子未详)。三子详翁,生七子,迁居开平。四子询翁。子孙分居台山、开平、恩平、新会、鹤山、中山、阳江等地。
十一世祖谦翁,生三子,点翁、然翁、烈翁,长子点翁,生子应龙(居处未详)。次子然翁(出继询翁),生二子:长子应星,次子应昴。应星祖房子孙,始居台山里边村,后分居台山儒林里上字股各村,及台山三合、那旺、白沙,也有开平等地。应昴祖房子孙,始居台山里边村,后分居台山儒林村大字股五乡堡、六乡堡、九乡堡、六股围所属各村,及台山三合、那旺、广海、海宴,也有开平、恩平、鹤山、新会、中山、阳江等地。谦翁之三子烈翁,生七子:南龙(居台山),潜龙(居新会),跃龙(居台山),翔龙(居阳春),兴龙(居台山),元龙(居台山),会龙(居开平)。
往后,靖公之子孙世代蕃衍,以我台山余村里而言,至今有的地方,已蕃衍到近四十世,时近千年历史。余氏人口分布甚广,遍及全国广东、福建、湖北、广西、云南、湖南、河南、江西、海南……等省,广东省内遍及台山、开平、新会、鹤山、恩平、南海、番禺、广州花地、中山、东莞、顺德、肇庆、新兴、阳江、阳春、博罗、高要、韶州、乐昌、潮州、惠州等市。其中人口聚居最众者可算台山,而三八镇又为台山之最。近年来,据不完全统计,台山市余族在家人口分布在22个镇,67个管区,203条自然村,31000多人,其中三八镇占13个管区,109条自然村,16500多人。旅居海外人口比在家人口还要多。另有原属台山荻海余村里6个管区,70条自然村,8000多人,于1953年才划归开平县。
自靖公二十四世开始,先贤曾为台山荻海余村里诗撰字派:“国守世传,隆英表章。中和毓庆,绪振名扬。昌其滋大,显耀荣祥。”“国”字是二十四世,依次至“祥”字是四十七世。(“中”字以下是余廷槐翁(台山冲蒌人)续撰,因远祖有讳庆者,故“毓庆”有改为“礼乐”)。

二、余氏之史绩及名人
余氏始祖第一世余靖,原名希古,字安道,一字崇嵩,号武溪,谥襄。尊称忠襄公,简称余相,故居地称余相巷。宋真宗咸平三年庚子(公元1000年)三月,出生于韶州曲江(今广东韶关市)。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(公元1064年)六月,薨于金陵(南京)秦淮亭,享年65岁。安葬于曲江城西四十里龙归乡成家山之原(今韶关市武江区西联镇甘棠乡)。
宋仁宗天圣二年(1024)三月,余靖应试科举,登进士第,朝廷授官赣县尉,后历任秘书丞,集贤院校理、右正言、知制诰等朝官。其一生功业,大致上以“经制五管,出知六州,三使契丹,两平蛮乱”来概括。庆历三年(1043),他与欧阳修、王素、蔡襄为四谏官。晚年,宋仁宗曾加封他为尚书左丞、集贤院学士、知广州兼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。仁宗死,英宗即位,又拜余靖为工部尚书。余靖死后,英宗闻之,辍朝一日,以示哀悼。朝廷特赠刑部尚书之衔,追谥曰襄(后人敬称余靖为“余襄公”由此而来)。
余靖公是北宋历史名人中之一人。他是继唐代张九龄之后岭南又一位甚有作为,甚有造诣,颇有影响之历史名贤。是北宋一位很有远见之政治家、外交家,也是一位善于治乱、敢于临危受命、勇于实践之改革家。他自少勤奋好学,博览群书,举凡历代史记,杂家小说,阴阳律历、释道经卷,无所不通。他文武兼备,学问造诣高深,有许多著述、奏议、论文,深得朝野嘉许,并被后人编成《武溪集》、《余忠襄奏议》、《余靖诗选》等书籍,连同他本人所著之《谏书》、《三史刊误》、《汉书刊误》、《契丹官仪》、《三朝圣政录》等,均成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一部分。
继余襄公之后,历代子子孙孙,数风流人物,不胜枚举,现以台邑为主,又有史料记载者,略举一、二。
明末清初,余族出现两位抗清义士,一是余守踞(开平水口人),二是余富彦(原台山今开平荻海三围乡人)。
清道光年间,六品地方官余灼(台山附城桂水乡人)。台山有六进士,余族占二名,一是文进士余家相(台山三八里边乡人),二是武进士余廷保(台山三八同乐乡人)。
原台山荻海余族乡村,昔日统称儒林里,清末宣统元年,科考求功名,儒林四瑞入选,大岭村余瑞龙(别名友夔)、余瑞瑚(别名仲珊)兄弟同科中拔贡;龙头村余瑞銮(别名叟鳌)、余瑞麟(别名翔波)兄弟同科中秀才。
今载入《台山文史》之著名侨领:余杰民,曾任美国加州参议员,现任美国太平洋牙医大学博士等要职,所任各项工作,成绩斐然,建树甚多(台山附城桂水乡人)。余哲夫,是自学成才之美籍华人青年画家。其作品参加美东地区画展,轰动美东艺坛,参加加州博物馆世界性现代画展等,累获殊荣(台山三八岗美乡人)。余宏荣,是加拿大温哥华历史上第一位华人政议员,热心华侨社团工作,成绩卓著,其名字在华人社会中享有崇高之荣誉和威望(台山三八降冲乡人)。
抗日名将——余程万师长(1902~1955),台山三八涨村人。在常德会战时任国民党第74军中将副军长兼57师师长,1943年冬余师长率八千之师守卫湖南常德,抗击日军五万多,孤军奋战16个昼夜,毖伤敌一万多人,打击了日寇侵略气焰,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光辉一页。
载入《台山近代航空人物录》之飞行员:余百炯、余仲奎、余平想、余裕宗、余见友、余柏仲、余东华、余拔峰(已阵亡)、余喜泮(已故)。
为纪念余忠襄公,各地都建有忠襄公祠。韶州忠襄公祠,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(1064~1067),位于韶关市建国路,于抗日战争期间被破坏不堪,后当地人将其改为平房居住。1997年,各地海内外余氏族人已筹集巨资,重建为余忠襄纪念馆。台城忠襄公词,建于台山城草郎街(已不存在)。会城忠襄公祠,位于新会城仓前街,建于明朝崇祯九年(1636)民国十八年(1929)更名为余风采庆祝党,至1990年,香港余氏宗亲会捐资12万港元重修一新。荻海忠襄公祠,位于台山荻海埠茭荻咀,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(1907),落成于民国四年(1915),择吉农历二月十七日太祖升座。省城武溪书院,建于广州市仙湖街,曾为安道中学校址,今已不存在。泰国忠襄公庙,位于髡罗,于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)五月初五日午时升座。
忠襄公迁右正言。蔡襄赠诗:“御笔亲除四谏官,传喧朝野竞相欢。当年流落丹心在,自古忠贤得路难。必有谋猷裨帝右,更加风采动朝端。世间万事俱尘土,进取功名久远看。”“风采”二字源出于此。明朝弘治十年(1497)春,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余靖在朝时言谈、举止、仪表之风采,在韶关市始建“风采楼”。至民国十八年(1929),曲江县政府开辟城厢马路,拟毁楼以便交通。余氏族人共同商议,并通过当时驻节韶关之第一军长余汉谋出面,请准政府保留此楼,依址改建宽度,与马路相埒,由路面上至楼底高22米,横跨风采路,落成于民国二十二年(1933)。风采楼现已成为韶关之特别标志。1960年,经韶关市政府批准,风采楼和余墓基均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2年,香港余氏宗亲会捐资5万港元,和余靖墓同时重修一新。此后,前来瞻仰之海内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。
韶关风采楼已成为世界各地余氏宗亲为纪念余靖公所建之风采楼(或风采堂)之母楼。旧金山风采楼,现为全美余风采总堂,上层崇奉忠襄公神像;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各大城市都有余风采堂;香港有余氏宗亲会和余风采五堂会,香港余氏宗亲会每年在该会纪念堂举行春祭太祖大典,例定在农历二月十七日举行,籍资纪念;荻海风采楼,是荻海忠襄公祠之后楼,上层崇奉忠襄公神像,神像对联为:“与唐相风度齐名拔地双峰贯日月;为宋史谏书生色擎天一柱壮山河。”
此外,后人还把“风采”一词和“武溪”一词,广泛用来赞颂余靖公之为人和品格,以及形容人或物之美好形象。各地中、小学校、街道、乡村、商店……等也以“风采”和“武溪”为名。如以荻海忠襄公祠为校址开办之风采中学,开平祥龙洲风采华侨中学、台山三八镇武溪中学、荻海风采路、东河武溪路、开平水口武溪乡……等。台山、开平还有一份余族《风采月刊》,美国有一份《风采季刊》。其中武溪中学,是由旅港宗亲余树泉、余锦、余恺庆、余璞庆、余润梁、余益民、余博扬等带头捐款,香港余氏宗亲会、余风采五堂会、余绍贤堂……等堂会,及美、加各余风采堂鼎力支持,以及海内外余氏宗亲1500多人,热心捐资共1300多万港元,于1986年兴建之一所新型完全中学。办学11年来,发挥侨资办学优势,全面贯彻教育方针,教育教学成绩斐然,荣获“台山市最佳学校”称号,成为台山市侨资办学最突出学校之一。兴办武溪中学之带头人——台山市三八镇六槐管区旅港乡亲余树泉,历任香港余氏宗亲会会长、武溪中学董事长,他先后为兴办武溪中学计共捐资达450多万港元,早在1991年,他被授予“振兴台山贡献奖”,1997年,又先后荣获“台山市荣誉市民”、“江门市荣誉市民”称号。其桑梓情浓,热心公益、兴学育才之美德,在海内外乡亲中有口皆碑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版权声明:

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、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、知识产权等问题,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。本网未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

联系方式:0750-5565827邮件:tssxzzx@jiangmen.gov.cn
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