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网站支持IPv6
您现在的位置 :
《中国交通报》聚焦黄茅海跨海通道
  • 2023-03-28 09:43:12
  • 来源: 台山发布
  • 发布机构:台山政府网
  • 【字体:    

3月27日

《中国交通报》刊发题为

《跨碧海清波 绘湾区新章

——广东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“五个一流”建设纪实》的报道

微信图片_20230328093048.jpg

▲《中国交通报》2023年3月27日第8版

全文如下↓↓↓

 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、亲自部署、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。自擘画湾区蓝图以来,南海之滨,建设热潮澎湃不息。其中,广东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(简称黄茅海项目)宛如一条巨龙,蜿蜒向前,展现着粤港澳大湾区交通建设的勃勃生机。

  跨越3个航道,船舶通航流量较大、撞击风险较高;高盐度、极高湿度、侵蚀性大气的热带亚热带海洋区域环境,对混凝土构件、钢结构构件腐蚀极大;“天鸽”“山竹”“海高斯”等台风直接袭击桥位……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叠加,让黄茅海项目的建设之路布满荆棘。

 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,惟其笃行方显珍贵。面对重重挑战,项目建设者始终坚持“以人为本、创新驱动、全寿命周期、本质安全、价值工程”的建设理念,通过“五个一流”(即一流管理、一流设计、一流施工、一流技术、一流团队)建设,筑牢高质量发展“砥柱”,将智慧与汗水汇聚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滚滚春潮,搏浪而行、一往无前。

微信图片_20230328093051.jpg

▲整幅式TY型复合墩

项目名片

 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起于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平沙镇,止于台山市斗山镇,全长约31公里,跨海段长度14公里,设置斜拉桥2座、隧道2座、互通4座,采用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标准,设计时速100公里,概算总额约130亿元。

  该项目是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,也是广东交通集团贯彻落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加快构建“一核一带一区”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有力举措。项目于2020年开工建设,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,建成后将改变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,与港珠澳大桥、深中通道、南沙大桥、虎门大桥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,助力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。

微信图片_20230328093056.jpg

▲主塔施工

  一流管理 以终为始 强组织强领导

  “首段路面垫层及底基层试验段铺筑完成,正式进入路面实体施工阶段。”“东引桥左幅最后一跨成功合龙,东引桥左幅共291片节段梁全部顺利架设。”……3月春来,声声捷报见证着“跨海巨龙”的骨架逐渐丰满挺拔。

  华丽蜕变的背后,凝聚着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(简称管理中心)积极组织的担当与科学管理的智慧。

  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管理中心以创建平安百年品质工程为抓手,制定项目建设管理纲要;组织编写总体施工组织设计,把各标段施工设备型号、数量与进场时间和各类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要求等写入招标文件;根据工程建设进展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计划清单,量化考核目标;制定项目班组规范化管理制度,强化班组能力建设……一项项明确有力的制度织牢管理之网,为项目加速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  作为业主单位,早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,管理中心就以终为始,主动将各个单位组织起来。为加强本质安全管理,管理中心开创性地提出业主牵头组织方案内审,让涉及施工的每个参建单位都参与进来,现场集中讨论思路方案。“这既是审查,也是交底,有助于把施工管理力量组织起来,提高工作效率,让参建单位更好地在施工现场发挥作用。”管理中心工程部经理沈大为说,对安全的重视不仅体现口头上,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,要发挥好牵头人作用,形成人人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。

  质量管理同样是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。为此,管理中心将事后工作转到事前,按照节点计划,提前牵头组织施工、监理等人员,一起研究设计图纸,深入了解方案,明确辅助工艺措施,消除纰漏。同时,管理中心建立了三级检查制度,即业主代表每周至少两次现场检查计划落地情况,由工程部带头每月至少一次前往各标段检查,管理中心每月开展一次优质优价检查,确保项目质量安全。

  打开黄茅海BIM信息化管理平台,综合管理、质量管理、安全管理等模块功能齐全,点击进入“施工日志”界面,施工部位、内容情况以及材料机械设备使用说明等详细明了。管理中心副主任王飞介绍,这是项目信息化管理的举措之一,项目集成协同管理平台、数字工地平台、指挥平台,搭建基于BIM的信息化协同管理平台,助力智能建造、项目协同管理,打造智慧工地,大大提升了工程精品建造和精细管理水平。

  在一系列科学化、智慧化举措的加持下,管理中心将各环节、各部门的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,更成了强有力的战斗合力,不断推动黄茅海项目高质高效建设。

  一流设计 内实外美 有颜值有品质

  在浩瀚无垠的黄茅海海域,5座主塔形如少女曼妙的身姿,亭亭玉立于蔚蓝海面,沐浴着明媚阳光映下一排排“倩影”,两侧的“Y”字形桥墩似一个个跳动的音符,形成流畅的韵律。

  据介绍,项目包含两座斜拉桥主桥,分别是双塔的高栏港大桥和三塔的黄茅海大桥。设计过程中,以简约为设计思想,从航船桅杆、珠海港灯塔等典型环境元素中,提取“圆”“柱”作为桥梁结构的基本造型元素,采用混凝土空间曲面圆端形独柱塔,塔柱截面由圆形渐变至圆端形再渐变至圆形,呈现出外形简洁、动感柔美的“小蛮腰”造型。

  有“颜值”,更要保证品质。黄茅海项目跨海桥梁位于珠江口西部,海洋环境复杂,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区域之一。要实现稳定耐久,难度可想而知。

  为提高结构的颤振稳定性,项目在抗风和结构受力上进行优化,采用独柱塔空间索面全漂浮体系斜拉桥,斜拉索采用平行钢丝拉索与桥塔连接,构成稳定的受力大三角,主梁荷载通过两扇斜拉索传递给桥塔,构成优美的力线造型。同时,首创使用中央辅助索,显著提高了竖向刚度。

  “我们联合3所大学进行了风洞试验,最终将分体式钢箱梁应用于黄茅海大桥。”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朱超表示,项目组织了国内多家抗风研究机构,优化研究断面方案究超过150个,探究分体式钢箱梁的涡激振动机理,在钢箱梁中间设置横向连接箱,中央两侧设实心隔涡板,左右幅外侧设置风嘴,有效解决了涡振问题。

  带来挑战的除了猎猎大风,亦有滔滔潮水。大桥所在区域洪潮交汇剧烈,海上船舶通行繁忙。为此,黄茅海大桥和高栏港大桥的辅助墩、过渡墩以及中引桥墩均采用整幅式TY型复合墩,既能显著降低阻水比、提升桥墩防船撞能力,同时也有效降低了盖梁悬臂长度及重量,在满足结构受力的基础上,达到美观稳定的效果。

  此外,海水、盐雾及涨落潮干湿循环等因素,也对桥梁结构耐久性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  越是艰难越向前。项目综合考虑胶凝材料持续水化、海水温度变化、海洋腐蚀环境等因素,明确耐久性指标及控制要求。在海水影响区域内的构件,发展功能材料设计与应用,针对抗渗性、抗蚀性、防止钢筋锈蚀的性能提出合理控制指标和措施;加强对混凝土施工质量、防水、附加防腐措施等耐久性控制要求,以及钢箱梁焊接工艺、焊缝的质量管理;对土建预埋件外露部分、护栏内壁、护栏钢立柱底板与混凝土基座的缝隙等细节提出合理防腐措施。

  得益于精益求精的设计,这幅波澜壮阔的大国工程画卷正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。遥望未来,黄茅海项目必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增添一抹灿然亮色。

  一流施工 快速建造 保质量保安全

  120天,先行标施工完成;145天,黄茅海大桥桩基全部完工……自开工以来,黄茅海项目的建设者掀起一轮轮大干热潮,在碧海清波间跑出“速度与激情”。

  为全面提升海上结构施工质量安全保障能力、加快施工进度,项目提前建设海上钢栈桥,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。“我们采用模块化施工方法,在岸上将贝雷梁、桥面板等拼好,再通过大吨位起吊设备将整个模块进行吊装,施工效率是以往的3倍。”管理中心安全生产管理部经理孙文晋表示,钢栈桥可以连接所有海上施工平台,方便施工设备、材料、人员快速到场,形成“多点开花”的施工局面。

  如果说桥梁是巨龙,那么钢筋则是让巨龙挺立的骨架。项目采用钢筋部品装配化施工技术和钢筋节段整体吊装工艺,即钢筋模块化施工技术,先在钢筋加工厂内定尺下料加工,并用定型胎架将分散的钢筋制作成独立成型的构件模块,再逐个运输至施工现场组拼安装,最后使用大型动臂吊“一勾吊”工艺,将节段钢筋整体吊装至主塔上进行对接。

  相比于工人在高空平台绑扎钢筋的传统方式,部品化施工技术大大缩短了高空作业时间,减少高空作业人员60%以上,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,同时将主塔钢筋安装由4天缩短至1天,大幅提高了工效以及钢筋保护层控制精度。

  据了解,项目多个关键节点工期均比原计划提前2至3个月。如何实现快速且高质量建设?秘诀之一在于推进建造标准化。以桩基施工为例,项目主塔桩基164根,最大桩径3米,最长近120米,要在淤泥深厚、岩面起伏的复杂地质中控制桩基施工质量并不容易。埋入足够深度的钢护筒,配备优质泥浆;研发新型导向钻头、引入国内最大扭矩的旋挖钻;采用大压力大风量空压机和泥浆处理器,以及智能化成孔质量检测仪……一项项举措使施工质量和工效大幅提升,仅6个月就完成了全部主墩桩基的施工,实现主墩I类桩合格率100%的质量目标。同时,项目在2022年度广东省在建高速公路工程质量安全综合检查中,获得建设项目、施工、监理、检测4个类别第一的佳绩。

  建立桩基施工的标准化工艺只是项目以标准化建造实现“一流施工”目标的一个缩影。项目将标准化深深植入临建设施、施工工艺、安全防护等建设的每个环节,让标准成为习惯,让习惯符合标准。

  一流技术 勠力创新 勇突破解难题

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、人才是第一资源、创新是第一动力。创新,既是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活力基因,也是引领黄茅海项目拔节生长的源头活水。在管理中心的带领下,各参建单位积极开展“微创新”活动,着力解决技术难题,推动建设质量逐步提升。

  走进黄茅海项目的建设现场,笔直的主塔巍然矗立,灰白色的塔身浑然天成,表面平整光滑,看不到一丝裂纹。为建造5座大体积的异形索塔,并实现主塔截面空间曲面线形变化,管理中心组建了“曲面塔柱造型”“混凝土品质升级”“塔柱养护攻坚”3个技术突击队,攻坚塔柱建造中的独柱塔“变截曲面”智能建造难题、混凝土质量难题、塔柱裂缝病害和内外防腐难题。

  经过全面分析与研究,最终项目采用进口液压自爬模技术,模板采用造型木设计,通过调节造型木尺寸,每次切割造型木5至6毫米,改变模板形状,实现异型索塔纤腰型设计的外形要求。为保证模板高精度拼装,项目创新应用基于BIM模型的数控雕刻机,将模板尺寸输入数控机床中,实现毫米级精度,避免后期出现错台漏浆等质量通病。

  此外,项目在试验研究、经验总结的基础上,通过降低水泥用量、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、设置冷却管、配置制冰设备等措施,降低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。同时,创新设置抗裂纤维、玄武岩控裂格栅,并通过控制水泥用量、加入高性能外掺料优化混凝土配合比,通过大体积砼温度监控系统控制混凝土裂缝和腐蚀通道,多管齐下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,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易出现裂缝这一技术难题。

 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,项目采用光面水压爆破工艺、喷射混凝土湿喷工艺、防水板黄茅海三缝爬焊机焊接工艺、衬砌混凝土智能浇筑工艺等8项“微创新”工艺。由项目自主研发、首次应用于国内隧道施工中的两项“黑科技”——隧道三维激光安全预警系统及衬砌混凝土无线检测雷达,有效保证了混凝土结构外观质量,提升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,加快了整体施工进度。

  “微创新”作为实现“一流技术”的重要举措,已深入黄茅海项目的每一根“毛细血管”。多种创新技术成果先后涌现,充分展示了项目技术雄厚的领先实力,为行业积累了宝贵经验。

  一流团队 匠心闪耀 聚人才助成长

  在管理中心的工作楼内,一间宽敞明亮的屋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“创新引领 共促发展”的标语十分醒目,科研方向、团队成员、工作指责等介绍清晰明了,白板上保留着思维碰撞的痕迹……这里是“潘放劳模创新工作室”。

  自项目建设伊始,管理中心就确立了“建世界一流跨海大桥,创平安百年品质工程”建设目标,围绕攻克世界上最大跨径三塔公路斜拉桥——黄茅海大桥建造难题,管理中心主任潘放带领技术骨干深入施工现场调研,以“大湾区跨海长大桥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”为科研项目开展创新工作,并于2021年7月正式组建“潘放劳模创新工作室”。

  据介绍,工作室承担“大湾区跨海长大桥梁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”科研项目,并将其分解为桥梁美学设计、桥梁结构设计及极端灾害作用研究、智能快速建造技术及装备研发、桥梁结构耐久性保障技术研究、建管养一体化技术研究、BIM信息化协同管理平台搭建等6个科研课题。

  2022年以来,在“潘放创新工作室”的主导下,项目在第三届全国公路“微创新”大赛中获金奖1项、银2项奖、铜奖3项;在2022年交通BIM工程创新奖评审中,获特等奖、一等奖各1项以及二等奖3项。

  不仅汇聚能工巧匠开展技术攻关,管理中心还为广大产业工人搭建了学习平台,通过开展技术培训、师带徒等活动,推动更多基层员工成为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职工,为高质量建设黄茅海项目打造一流人才创新团队。

  为解决员工技能欠缺、安全意识薄弱、取证难等问题,2021年7月,项目成立了产业工人培训基地,建立了覆盖泛、形式多样、运作规范,行业、企业、院校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。培训基地自投用以来,已累计开展岗位安全技能培训3000人次,组织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特种作业从业人员取证培训357人次。

  “通过培训,工人不仅能增长本领、提升收入,还能在未来将技能用于其他项目,这对整个行业发展也十分有利。”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联合党委书记、工联会主席李强表示,“通过高效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和培育孵化大国工匠,项目已形成了‘成果—转化—效益—成果’的创新生态链,以打造‘一流团队’促进项目建设品质迈上新台阶。

  ”路虽远,行则将至;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“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、滴水穿石的毅力,脚踏实地、埋头苦干,积跬步以至千里,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。”提及未来,潘放信心十足,“我们将继续以实干刷新‘黄茅海速度’、打造‘黄茅海品牌’,发扬只争朝夕、责无旁贷的担当精神,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,奋力书写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新篇章。”

微信图片_20230328093104.jpg

▲建设中的黄茅海跨海通道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版权声明:

凡本网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所有文字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、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,任何媒体、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。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、网站,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,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、知识产权等问题,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。本网未注明"稿件来源:台山政府网"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"稿件来源"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

联系方式:0750-5565827邮件:tssxzzx@jiangmen.gov.cn

Baidu
map